黃藥作為硫化物礦物的有效捕收劑,從1925年被發(fā)現(xiàn)至今的80多年中,對這一類捕收劑與硫化物礦物的作用機理,做過大量的研究工作,認識逐漸深化。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曾提出了所謂的“化學假說”和“吸附假說”。
化學假說認為,黃藥與硫化物礦物顆粒表面發(fā)生化學反應,反應產(chǎn)物的溶度積愈小,反應愈易發(fā)生。
吸附假說則認為吸附是主要作用,其中的一種看法認為是“離子交換吸附”,即黃原酸離子與礦物顆粒表面的離子發(fā)生交換吸附;另一種看法認為是“分子吸附”,即黃原酸分子在礦物顆粒表面吸附。這些假說,從某一側面解釋了捕收劑與硫化物礦物的作用機理和硫化礦浮選的規(guī)律,但不能說明為什么黃藥浮選硫化物礦物時,氧氣是一種必須的物質。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圍繞著氧在黃藥浮選硫化物礦物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了硫化礦浮選的半氧化學說,即硫化物礦物易氧化,顆粒表面的適度輕微氧化對浮選有利;而完全沒有氧化的硫化物礦物顆粒表面不能與黃藥作用,從而不能浮選;當然,強烈氧化的顆粒表面同樣不能浮選。與此同時,還有人提出半導體學說,指出硫化物礦物是一種半導體,對捕收劑陰離子的吸附活性取決于半導體的性質。
20世紀70年代,又提出了硫化物礦物浮選的電化學理論。半氧化學說、半導體學說和電化學理論的基礎,都是基于硫化物礦物具有半導體性質和硫化物礦物浮選體系中的氧化還原性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硫化物礦物浮選的電化學理論,目前被認為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黃藥類捕收劑與硫化物礦物的作用機理。
黃藥類捕收劑與硫化物礦物作用的電化學理論認為,硫化物礦物與捕收劑的作用為一電化學反應,礦物顆粒表面在捕收劑溶液中進行著互相獨立又互相依存的兩電極反應過程。由于硫化物礦物具有導體或半導體性質,故有一定的傳導電子的能力。因此,在浮選過程中.當黃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