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所構成。原子核、電子、原子和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著,隨著它們的運動,必定會產生磁效應,這個磁效應就是磁性。
原子核運動所產生的磁效應稱為原子核的磁性,電子運動所產生的磁效應稱為電子的磁性。原子核的磁性用原子核磁矩表示,電子的磁性用電子磁矩表示。但由于原子核磁矩通常很小,僅為電子磁矩的千分之一,所以一般情況下可忽略不計。
原子核外的電子同時呈現兩種運動,其一是沿圍繞原子核的電子軌道運動;其二是電子本身的自旋運動,這兩種運動都產生磁效應。因此,電子磁矩實際上包含電子軌道磁矩和電子自旋磁矩兩部分。從理論上講,原子磁矩包括原子核磁矩和電子磁矩兩部分,但因原子核磁矩通常可忽略不計,所以原子磁矩主要是電子軌道磁矩與電子自旋磁矩的矢量和。
許多磁性物質都是具有各種結構的晶體,晶體中存在著晶格場。由于受到晶格場的作用,電子軌道磁矩的方向是變化的,因而不能產生聯合磁矩,這一現象被稱為軌道磁矩的碎滅,亦即它對外不表現磁性。顯然,原子的磁性主要來源于電子的自旋磁矩。由此可見,電子自旋磁矩是許多固態物質的磁性根源。
在原子中,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軌道中,形成若干個殼層。具有相同主量子數(n值)的電子,構成一個主殼層。在同一主殼層中,電子的軌道形狀還有差別,在不同形狀的軌道中運動的電子又形成若干個次殼層。所謂電子的分布,是指在一個主殼層和次殼層中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該數反映電子在各個殼層中的充填情況。在填滿了電子的次殼層中,各個電子沿軌道運動,分別占據了所有可能的方向,從而形成了一個球形的對稱體。因此,合成的總軌道磁矩等于零,電子的自旋磁矩也相互抵消。這表明,原子的磁性僅以未被填滿的次殼層中的電子的自旋磁矩表現出來。然而應該指出:原子中存在著位于未被填滿的那些次殼層中的電子,只是物質具有磁性的必要條件,并不是充分條件。處在不同原子中未被填滿的殼層中的電子,它們之間有“交換作用”,而這種交換作用才是物料具有磁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