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又稱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20 世紀60 年代末期首先在江西省龍南足洞發現,爾后相繼在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南嶺地區均有發現,但以江西比較集中、量大。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一種、國外未見報導過的我國獨特的新型稀土礦床。經幾十年的研究,查明該類型礦分布地面廣,儲量大,放射性低,開采容易,提取稀土工藝簡單、成本低,產品質量好等特點。
英文名ion-absorbingtyperare earthsore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主要分布在我國江西、廣東、湖南、廣西、福建等地。
目前離子型稀土礦的提取方法有兩種
(1)用NaCl從離子吸附型礦石中提取稀土
使用NaCl是目前處理這種類型礦石的主要化學選礦方法之一,從采場運來的礦石,送進一個長方形水泥池中浸泡,浸出液通過池底的過濾層從排出口排出,浸渣用人工清除,浸出液在飽和的草酸溶液中沉淀,經過濾,濾液經石灰中和并補加食鹽返回再用;濾餅即為稀土草酸鹽,經灼燒、水洗、再灼燒得混合稀土氧化物。該工藝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浸渣含NaCl高,造成土壤鹽化。
(2)硫酸銨法
用(NH4)2SO4從離子吸附礦石中提取稀土,是最近幾年研究成功的一種方法。與NaCl法不同之處在于,用1%~2%的(N H4) 2 SO,溶液浸泡礦石,隨后用草酸沉淀而獲得稀土草酸鹽,再經一次灼燒即可獲得含REO> 90%的混合稀土氧化物,濾液經補加硫酸按返回再用。與NaCl法相比,其浸渣不會造成上壤鹽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