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路線上“意外”發現銅礦化轉石
2008年,區研院來到遙感異常強烈的西藏乃東地區。通過對礦區成礦地質背景分析,項目組也認為該區找礦工作可行。但項目組對原1:20萬地質圖中標注的礦化點進行檢查后,不但沒有發現礦化露頭,甚至連礦化轉石也沒見到,圍繞原標注礦化點擴大范圍布置找礦路線,沿露頭最好的山梁測制了地化剖面,也只見到少量沿裂隙分布的銅礦化。找礦工作一時陷入僵局。
2008年9月,區調組在已完成了礦產填圖工作的范圍內,布置了2條穿越地質路線。為繞過風成砂,填圖人員張文峰和王貝往山坡爬了約200米后沿等高線繼續當天的任務。沒想到,正是在這條跑偏的路線上,二人“意外”發現了銅礦化轉石,繼續往上艱難地爬了80米后,還發現了約5米寬、25米長的礦化石英脈露頭。這便是洛村銅礦最早被發現、也是最富的露頭。
2009年初,化學樣分析結果報出,銅品位高達23.69%,金銀也都達到伴生礦品位。但由于風成砂對化探樣品的影響,該區內未顯示任何化探異常。項目組對分析結果產生懷疑,將副樣送到外實驗室復檢了一次。一周后,結果出來了,銅品位23.1%。
直奔巖體與灰巖的接觸帶,揪出矽卡巖型礦體
同樣都是風成砂覆蓋,同樣都是強烈的遙感異常,別的項目區有礦,我們這里就沒有?2009年7月,項目組決定對洛村一帶重新開展礦產檢查。根據上一年的工作經驗,明確將矽卡巖作為首要的找礦目標,直奔巖體與灰巖的接觸帶而去。嚴重的風成砂覆蓋下,山腳下是巖體,山頂上是灰巖,二者的接觸帶具體在哪兒?項目組的張為民、劉小寶、王貝、閆磊頂著強烈的日曬,每天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沙地中搜尋。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樣接連跑了3天后,終于在一片風成砂覆蓋較淺的灌木叢下發現了大量銅礦化矽卡巖轉石。
有矽卡巖!有礦!項目負責人董志輝當即決定用探槽對礦體進行揭露,成果喜人——探槽控制礦體長度超過200米,寬9~20米。隨后,項目組對礦區已知礦(化)體開展了系統的探槽揭露與編錄,并在東側又發現一處矽卡巖型礦體露頭,工程控制長度超過200米,寬1.5米??滩刍瘜W樣分析結果顯示,所有樣品均達到邊界品位,絕大部分達到最低工業品位。
根據老鄉“情報”,進一步工作將矽卡巖帶延伸3公里
2009年9月上旬,項目組從當地百姓那聽說,在已發現銅礦的大溝東側曾有人拉出過兩車黑乎乎的石頭。
難道有礦?張文峰和張為民利用休息時間又去了趟洛村。大溝東側不同于西側滿山坡的細砂,這里全部都是一人高的帶刺灌木,二人在灌木里鉆了四五個小時,地上一塊只有拇指大的石頭引起張為民的注意:“你看是不是矽卡巖?”張為民的話讓他們精神振奮。隨即,張文峰又發現一塊嬰兒拳頭大小的銅礦化矽卡巖轉石。越爬越高,礦化轉石越來越多,他們知道馬上就應該找到露頭了。果然,一個被挖過的大坑很快出現在他們眼前,坑內礦石孔雀石化、磁鐵礦化明顯。他們趕緊分頭順著接觸帶作了簡單追索,發現出露矽卡巖露頭長約150米,最寬處約7米。
通過進一步工作,洛村矽卡巖帶又往東延伸了約3公里。2009年9月中下旬,項目組針對新發現礦體布置了探槽工程,并對原有工程作了適當加密。絕大部分探槽見礦,一個具有大型找礦前景的洛村銅礦現形了。